2019年12月18日,武漢·江夏鄉村振興論壇暨黨員鄉賢企業家聯盟2019微峰會在武漢市江夏區舒安街舉辦。【詳細】
1月15日上午,舒安街鄉賢代表十余人回鄉迎春省親,參加舒安街組織的鄉賢座談會,共謀舒安未來發展。【詳細】
劉純澤立足農村,在基層的醫療衛生工作崗位上,默默地傾注了大量精力和心血,守護著當地農民的健康。他憑著崇高的醫德、精湛的醫術,為病人除疾祛病,排憂解難,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賴和贊譽。
陳文專從教17年,一直站在農村義務教育工作的前沿,現任教務主任。一路走來,他用服務精神、奉獻精神、敬業精神和為人師表、以身作則的精神,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和信任。
徐亞林保護群眾畜禽37年,堅持和付出37年,沒有驚心動魄,沒有感天動地,只是在最平凡的崗位上持之以恒、無怨無悔的做著最平凡的事,留在身后的是群眾滿意的笑臉和真摯的口碑。
今年55歲的劉志歡是江夏區金口街范湖小學一名女教師。37年如一日,只有一只左手的她,用愛心、樂觀、智慧、奉獻,影響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農村孩子,譜寫了一曲動人的園丁之歌。
從1991年參加工作至今,陳洪勝已經在水利戰線摸爬滾打了28個春秋,他說:“我愛水利工作,不是因為這個職業'旱澇保收',更不是因為它輕松舒服,而是在20多年的磨練中我收獲了豐碩的果實。”
25年來,熊桂林騎壞了5輛自行車、4臺摩托車、2臺三輪麻木車,每天往返行程60多公里,累計行程47萬余公里,投遞報刊郵件350萬件,總重近310噸,郵件妥投率始終保持在100%。
江夏是黃氏復興的象征,是世界黃姓華人公認的總郡望和發祥地,在幾千年的生存、繁衍和發展中,江夏黃氏逐步形成了“忠、孝、義、和”的江夏黃氏理念。為宏揚祖德,啟迪后昆,2003年,江夏黃氏大宗祠開始籌建,選址于五里界集鎮南側的介子山南麓,建筑總面積1680平方米,北靠青山,南臨秀水,采用鄂南與徽派民居相結合的建筑風格,古色古香,氣勢宏偉。
項英故居為其在武漢從事革命活動時的住所,坐西朝東,青磚灰瓦,白墻板壁,是典型的20年代城市普通民居樣式。陳列室修建本著新建如故的原則,磚瓦石料、木材都是老料,如今,木板壁雖已改為磚墻,但仍然保持了當年的外觀樣式。陳列室里展出了項英革命時期的珍貴圖片和歷史資料,紀念廣場上矗立的紀念碑上鐫刻了項英主要生平事跡,兩旁合抱的高大樟樹青翠欲滴,默默見證著厚重深邃的光影。